深度學習教學新創(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NPDL)是加拿大教育學者Michael Fullan於2013年創立的創新教育組織。該組織以一個全系統變革架構以及一系列工具模組為主軸,推動教育系統性變革與邁向素養導向教育的理想。在NPDL的架構中,核心為培養學生六個全球素養(6C),並提出四個教學實踐要素(4E)為教師素養課程設計的要點,這個架構也非常強調教育系統中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支持網絡與協作探究。6C的內容包含品格(Character)、公民素養(Citizenship)、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創造力(Creativity)、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4E則是學習夥伴關係(Learning Partnership)、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教學實踐(Teaching Practices)及數位利用(Digital Leverage)(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2016)。
圖1
NPDL深度學習架構支持圖
註:引自陳佩英總編譯(2022)。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第一版],頁37。臺灣師大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7)
臺灣NPDL的起源與推動架構
2013年成立至今,NPDL已吸引超過20個國家、1800所學校加入,並與OECD、微軟、Intel等跨國組織、企業多有合作(NPDL, 2024)。2019年,適逢強調素養導向教育的108課綱上路,NPDL框架中的素養學習進程(Learning Progression)等工具進入臺灣學校師長的視野,希望藉由引進NPDL落實課綱素養教育的目標。從2019年至今,臺灣陸續有國立及私立學校(12所高中)、臺北市(10所高中)、新北市(7所高中)、花蓮縣(5所國中小)等四個校群,共34所學校加入會員。這四個校群背後,則分別由國教署、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花蓮縣政府教育處提供人力、經費等面向的支持(陳佩英等,2022;臺灣NPDL官網,2024)。
臺灣的NPDL網絡以顧問小組及策略小組為核心發動,顧問小組係由學者專家、現場教育工作者組成,主要提供國外NPDL以及教育新知、翻譯相關書籍與報告、引進與連結海內外專家資源、規劃增能課程,提供臺灣網絡專業支持;策略小組由顧問小組代表、各校群所屬的主管機關承辦人、校群的總召學校校長組成,透過定期會議,討論年度活動規劃與分工(例如年度研討會、增能課程、出國參訪活動等),以及分享學校推動NPDL時可能遇到的行政挑戰與因應之道。顧問小組與策略小組之外,還有種子老師團隊以及丕易虛擬學校兩個跨校教師社群,這些老師皆熟悉且認同NPDL理念,並在素養課程實踐上頗具經驗,作為課程發展領頭羊,種子老師及丕易虛擬學校成員負責研發適合臺灣老師的增能活動,並擔任跨校增能課程講師,也受邀到不同學校、縣市分享實踐經驗。
圖2
臺灣NPDL推動架構
註:陳佩英研究團隊(2024)繪製。
臺灣NPDL的推動策略與活動
目前,臺灣NPDL網絡的常規性增能活動,包含初階、進階與高階工作坊,初階工作坊為線上讀書會,讓剛加入或對NPDL有興趣的老師透過共讀深度學習書籍,了解深度學習架構;進階工作坊主軸為課程校準,讓老師們使用NPDL的協作探究工具,討論如何在課程中融入4E,深化素養教學;高階工作坊,則用以培養課程校準的教練,讓更多老師有能力陪伴校內外的師長利用NPDL工具深化課程。透過這些跨校活動,會員學校的師長能相互交流教學經驗,特別是協助彼此課程調整、校準和優化的過程,來自不同學校、不同教學背景、不同學科的老師齊聚一堂,利用NPDL的共同語言與工具,進行課程的深度對話,以及提供不同觀點的改善建議。
年度的研討會與出國參訪,則是網絡當中重要的跨校群活動。研討會每年由不同校群主責籌辦,至今已經舉辦4場。策略小組會在研討會籌備會議中討論臺灣網絡的年度發展主軸,邀請各校群提出希望討論的議題、講師,和學校在發展NPDL上的需求,顧問小組也會提供發展方向之建議。藉由研討會的演講與綜合討論,會員學校能夠得知網絡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同時每次研討會也會安排課程分享,讓不同會員學校的老師們相互交流彼此的深度學習課程。
出國參訪是另一個重要的活動。自2023年開始,臺灣網絡已經舉辦三次出國參訪,從參訪國家的討論、與參訪組織聯繫與討論行程規劃、行前準備讀書會、參訪以及每天的省思討論,再到回國之後的分享,跨校群的夥伴在NPDL共同語言所營造出的學習空間中,密集地吸收新知、討論對話與省思反饋。這樣的參訪活動,一方面強化臺灣網絡與全球的連結,透過沉浸式的交流,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也讓其他國家認識臺灣網絡的發展,形成有意義地知識交換與連結。在此歷程中,參訪團內部也形成緊密的夥伴關係,共同將海外習得的教學與內容知識,轉化為臺灣脈絡與課室適用的專業增能與教學課程。回國之後,再將這些海外所學分享給國內會員學校,例如2023年澳洲參訪時學習到的課程校準流程,經過參訪團員的轉化以及種子老師團隊的試行後,成為臺灣網絡2024年的重要推動項目。
圖3
參訪照片
註:自行拍攝。
除了常規性的活動外,會員學校也可能因為自身需求,發起任務,邀請其他學校加入。例如,2022年,臺北校群的會員學校因為認為NPDL總部提供的學習進程窒礙難行,因此召集臺北校群的會員學校,花費半年時間進行指引尺規的校準,共同將總部的五階段學習進程,改成適合臺灣師生閱讀與使用的四階段進程(詳可參考陳汶靖等,2023)。此外,種子老師團隊也會參加由NPDL總部舉辦的Global/ APAC Calls等全球性及區域性增能活動,帶回新知並發動新的學習任務。
結語
臺灣NPDL網絡的推動是漫長而持續的歷程,經過成立初期的探索與嘗試,逐漸發展出相對穩定的運作機制與活動規劃,且能持續迭代推進,愈發和在地脈絡交織和連成一氣。總結而言,臺灣NPDL網絡是在NPDL的共同語言之下所形成的夥伴關係:(1)透過建構脈絡化的理解與意義連結,由上而下引入資源、增能資源與書籍,以及由下而上的實踐、反思、分享,共創可融入的教學設計與工具群組;(2)以出國參訪、研討會、工作坊等任務為節點,靈活組合形成跨校、跨學科、跨決策的多層次互動。
深度學習全球性教改運動強調「網絡資本」的關係性動能,認為網絡的成功仰賴網絡成員彼此間的信任、互惠和共同目標的認同。臺灣NPDL網絡運作和實踐,正好印證「自動好」的網絡力量。透過共同的目標(推動深度學習)、定期的互動和任務驅動的合作,網絡成員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並形成資源共享和相互支持的網絡文化。策略小組、顧問小組、種子教師團隊以及各校教師,透過參與研討會、工作坊、出國參訪等活動,在互動過程中累積彼此的行動智慧,也強化了對網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網絡成員的樂於分享、願意嘗試、和勇於承擔,是因為他們相信在這個網絡中,個人的想法和貢獻會被重視,個人的付出也能獲得回饋。這樣的賦權文化,正是網絡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而校群間的互動與協作,不僅促進成員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穩固的網絡夥伴關係,形成推動深度學習的網絡連結力量,並持續生成新的行動結構和支持機制,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2016). NPDL Global Report. (1st ed.). Ontario, Canada: Fullan, M., McEachen, J., Quinn, J. Retrieved from http://npdl.global/wp-content/uploads/2016/12/npdl-global-report-2016.pdf
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2024.07.20) Change Leaders.
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Taiwan (2024.07.20) https://www.npdl-tw.com/
陳佩英總編譯(2022)。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第一版],頁37。臺灣師大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7)。 https://eshop.ntnu.edu.tw/node/636
陳汶靖、陳佩英、鄭依燦(2023)。臺北市校群教師轉譯NPDL工具使用和校準之集體探究行動。中等教育,74(4),91-107。 https://doi.org/10.6249/SE.202312_74(4).0033
陳佩英、許美鈞、黃靖維(2022)。變革敘事探究:在地轉化NPDL素養教育之政策學習。教育研究月刊,339,4-21。
若需引用此文章內容,請使用下列APA 7格式:
陳佩英、洪琴雯(2024年11月30日)。臺灣深度學習的夥伴關係與實踐網絡之開展。教育新知國際串聯。https://www.gel-net.com/post/202411-03